金瓜石

本區域三面環山,東以半屏山(標高713公尺)與半屏溪流域的南雅里為界,南以燦光寮山(標高738.3公尺)及牡丹山(標高656.9公尺)與雙溪區接壤,西隔基隆山(標高586.8公尺)及金瓜山(標高571.2公尺)與九份相鄰。本區域地勢約為200到300公尺左右的丘陵地及山間河谷地,屬基隆火山群;區域內有金瓜石溪、外九份溪及內九份溪,向北切穿山谷注入東海

金瓜石

金瓜石,是位於台灣本島東北部的一個聚落,行政區劃隸屬新北市瑞芳區,地處雪山山脈北側支稜與東北角海岸間。金瓜石與九份因地緣相近,在早期也同為重要礦區,故一般合稱「金九地區」。



金瓜石曾因開採礦而與九份繁華一時,亦隨著礦產枯竭而迅速沒落,目前僅剩新山里、瓜山里、銅山里及石山里等四里及少數年長居民長住。自相鄰的九份因電影悲情城市》一炮而紅,成功轉型為觀光勝地後,金瓜石也朝向觀光休閒方向重新發展。電影《無言的山丘》,即以日治時期的金瓜石礦業為背景

日治時期

日本當局於1896年頒布「台灣礦業規則」,規定只有日本國民才能經營礦業,剝奪了台灣本地人的採礦權利。同年10月,台灣總督府將基隆山的礦區,以基隆山的南北軸線為界,分為東區的金瓜石礦山及西區的瑞芳礦山(即九份礦山),礦權則分別由日本商人田中長兵衛的「田中組」及藤田傳三郎的「藤田組」所取得。當時日本國內的礦業發展已有一定水準,田中長兵衛在擁有金瓜石的採礦權後,加上其本身在日本就擁有礦產事業,田中氏即從日本引進先進的採礦技術、器具和大量的技術人員,並建立了從採礦到製煉的一貫體系,奠定了金瓜石礦山的發展基礎。田中組除了在大金瓜露頭進行開採外,也開始向下延伸開挖礦坑,由於礦坑位於金瓜石本山,故取名為「本山礦坑」(總共開挖九坑),成為金瓜石礦區的重要採礦來源。1904年,本山三號坑挖掘到硫砷銅礦Enargite),隨著礦坑的逐漸向下挖掘,礦床開鑿出來的銅礦產量逐漸增加,金瓜石也從金銀礦山轉變為一座金銀銅礦山。隨著日後新礦脈的一一發現,使金瓜石被冠上「日本首一金礦山」的盛名。1905年,在水湳洞建設煉銅廠,處理「長仁礦床」採得的銅礦。

金瓜石也曾一度遇上發展瓶頸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,全球經濟蕭條,金瓜石礦區也受到波及,不僅煉製廠被迫關閉,只能依靠向日本本土輸出礦砂來維持營運,之後礦區的經營權也易手至另一日商後宮信太郎手中。在後宮信太郎的經營之下,金瓜石礦區的業績逐漸復甦,在日本礦業株式會社(現今日礦金屬日語日鉱金属的前身)於1933年買下金瓜石礦區的經營權後,更大力擴充礦區內的設備,在金瓜石山下的水湳洞山坡上興建了新式的浮選礦場(即今日的十三層遺址),並另建了水湳洞直通基隆八斗子運礦場的輕便鐵路金瓜石線(今臺鐵深澳線前身)。這些嶄新而完善的設施,加上又有新礦脈的發現,金瓜石礦區的黃金產量年年提昇,亦成立臺灣鑛業株式會社處理相關業務,到了1938年更達到了將近七萬兩的最高峰,使當時的金瓜石被譽為是「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」,更曾聚集了八萬人在此一圓淘金夢,小小的金瓜石一躍成為人口稠密、熱鬧非凡之地,與鄰近的九份互相輝映。

太平洋戰爭爆發後,日本的戰勢逐漸吃緊,非國防物資的金礦不被重視,金瓜石被迫改以開採銅礦為主;自1942-1945年間,日軍於此地設立金瓜石米英捕虜勞役所(臺語稱凸鼻仔寮),關押一千餘名以大英國協成員國為主的同盟國軍戰俘,這批盟軍戰俘的勞役工作即為採掘銅礦,由於工作條件甚差,管理嚴苛且水土不服等因素,不少戰俘命喪於此。由於美軍於1944年下半年起逐漸掌握臺灣上空制空權,各類工業生產活動受到嚴重影響,在日本於1945年投降之前,金瓜石的採礦事業幾近停擺,同盟國戰俘亦集體遷移至新店看管。

圖文資料取自:維基百科